Clubhouse 不敵 Podcast 退燒了?!還是為媒體開了新局?

Clubhouse 不敵 Podcast 退燒了?!還是為媒體開了新局?

今天台北下了一場春雨(?)開春(?)之際,來聊聊「新社群」吧!這篇文章,我就不配圖了。

我一直認為,人類史演變至今,有兩件事是不會改變的。

第一,交朋友。人生在世很自然的會想跟其他同類對話,這個同類跟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叫做親人,沒有血緣關係的就叫朋友。

第二,學習。傳播媒介不外乎就是眼睛看的、耳朵聽的跟手裡拿的。

智慧型手機、行動通訊網路的便利,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從市集轉移到線上社群,人們取得知識的方式,也從一般圖書轉移到網路,前者造就 Facebook 的強大,後者讓 Google 成了一間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司。

也因此,「媒體」漸漸的不再是人們取得知識的唯一管道,像是 YouTube 的網路影音、像是 Tiktok 的短秒影音、像是 Twitch 的直播平台造就了所謂意見領袖(KOL,Key Opinion Leader)、或是KOC(Key Opinion Consumer),也就是俗稱「網紅」的生態圈。

這也形成了一個特殊現象,隨便一名網紅或甚至是名不經傳的「素人」說的話,搞不好都比一篇報導、社論,或者一名電視媒體的記者都還受到認同與關注。

電視媒體、報紙媒體、尤其是廣播媒體開始朝向「網路」靠攏,這本來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問題,問題在於許多媒體基於要讓內容更加生動,讓上述所謂的「網紅生態圈」與「傳統媒體」又進行了一個大融合,造就了所謂「新媒體」、「潮流媒體」,媒體、網紅不只讓民眾分不清,許多媒體本身也分不清,取材來源,甚至直接來自所謂的網紅。

當然這種情況並單純只發生在台灣,在中國大陸早就又更進化了兩三階,媒體直接跟電商掛鉤,像是 LINE 的微信、像是 Facebook 的微博、抖音、甚至B站、小紅書、大眾點評,只要跟用戶端有關的平台,都跟電商銷售脫離不了關係。

到了今天,大陸網紅歷經幾次泡沫化跟大融合,所謂的「社群電商」早已經是昨天的事,KOL 也可以是明星,藝人開始拍起抖音、當起 KOL,就連同雷軍、董明珠等企業老闆也都當起 KOL 跟年輕人當起好朋友,可以看到所有人都在找尋找新的機會,而這也就是為什麼 Podcast、Clubhouse 等社群平台迅速崛起的原因。

再說明白一點,社群平台沒人比 Facebook、instagram 更完整,網路影音平台大家第一個會想到的絕對是 YouTube 跟抖音,新進網紅想要快速崛起,除非自己本身像是雷軍特別有吸引力,有本錢可以在短時間竄起,否則新的平台絕對是不二首選。

我自己對 Clubhouse、Podcast 認知還是有限,所以我用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談這件事。這兩個平台是自己在「只能聽的情境下才會使用」,從用戶的角度來看,目前在 Clubhouse 上比 Podcast 更難找到好的節目、值得信賴的訊息來聽,如果上健身房、或者開車時間,我從 Podcast 比較可以掌握到想要聽的內容,這也是為什麼我會把 Podcast 定位在廣播相關。

我認為所有好的內容都是經過沈澱、設計過的,如果想要獲得知識,仔細收聽幾個人氣高的 Podcast,進而搭配相關新聞查閱,相信不只能在過程中感到愉悅,也可以獲得新知。

我這麼說不代表 Clubhouse 不好,只是 Clubhouse 就像直播版本的 Podcast,受限於「即興發揮」,講者如果沒有做好功課或者一定的功夫,那麼往往台下的聽眾就會越來越少。

我在 Clubhouse 當中也發現幾個發展得不錯的模式,像是有個 DJ 會不定時的邀請藝人發表新歌,然後分享自己會這麼創作的原因,台灣也有幾個類似這樣的房間。另外,也有不定時會分享自己看連續劇的想法,並且開放台下聽眾發言。

在新聞取向方面,我認為做得最好的是每天早上8點的「全球串連早安新聞」。可以感覺到兩名主播在節目開播之前,非常用心的整理好國際新聞議題,然後在節目當中在立場中立的原則之下,將正確跟好的議題分享出來,並且開放時間讓聽眾上台分享自己對於個別議題的想法,做一個交流式的溝通,如果你在電腦旁邊,甚至可以即時上 Google 查詢,獲取除了電視新聞以外的新知,我認為這是 Clubhouse 走到今天,最完美的新聞表現形式。

總結來說,Clubhouse 也好、米聊也罷!身為媒體創作者,只要有心,即使是早已經是發展紅海的 Facebook、YouTube,也都還有機會發展。身為觀眾、聽眾是幸福的,我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想要喜歡的平台獲取新知。但是我會建議,不一定要挑選「人氣高」的創作者來作為「信任」的標準,尤其當我們接收到一個新的訊息之後,可以上網多 Google 一下做個對照,才是比較正確的獲得資訊形式嚕~

Leave ur Comment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