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pple HomePod 2 長時間深度體驗:空間感明顯升級、期待蘋果智慧家庭

Apple HomePod 2 長時間深度體驗:空間感明顯升級、期待蘋果智慧家庭

所有的成功,都是從不斷嘗試累積而來,這句話套用在 Apple HomePod 第2代(以下簡稱:HomePod 2),一點都不為過。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際體驗,壹哥想要透過本篇來跟大家分享一些 HomePod 2 實際的產品使用心得,希望對於大家在選購之前有所幫助。

*前後代外觀差異:

HomePod 2 在外觀與第一代有一些基本上的調整,首先就是稍微變矮了一點點,機身從原本的 6.8 吋縮小到 6.6 吋,整體設計看起來像是放大版的 HomePod mini,從外盒來看就可以看出兩代的概略差異。

首先是頂部的觸控面板從原本的突出設計改為凹下設計,原本要觸碰或者正在播放的時候才會出現+- 控制符號,現在則是變成以直接顯示的形式讓你隨時可以知道相對位置,原本播放音樂的過程只有音量控制會亮起,現在則是改為白色的聲音波紋,這種的設計其實來自於 HomePod mini。

Apple 對於「無線」的想像並沒有辦法在 HomePod 達成,所以這種「有線」設計,歷經三種型號,卻有各自的演化。Apple HomePod 第一代的線材雖然一樣可以拔出,但是它原本的設計就不是給消費者插拔的,所以如果一個不小心就會毀損。

到了 HomePod mini推出後,Apple 改用了 Type-C 搭配原廠插頭的配置,不再是一體成型,但是白色款還好,其他顏色的線材搭配白色插頭真的很沒有一致感,尤其大眾色的黑色款會產生出熊貓配色,這方面真的很不「蘋果」。更重要的,這樣的設計也讓 HomePod mini 少了一點機動性,如果要移動的話,必須要把整條線都抽出來,才能帶到其他地方。

所以我認為這是現階段 HomePod 電源解決方案的最終形態,在尾端改為比較容易插拔的 8自行電源線,而且這條線跟其他市售的 8 字型電源線相容,甚至你要臨時拿 Apple TV 4K 的 8 字型電源線來插也是可以。

*規格:

HomePod 2 的身高從上一代的 6.8 吋(172mm),略為縮小成 6.6 吋(168mm)。同樣採用圓滾滾的 360 度環繞設計,寬度為 5.6 吋(142mm),即使拿來做前後代比對,其實真的看不出差異,重量從 2.5 公斤降低成 2.3 公斤,但實際拿起來的手感也是沒什麼差異。

至於硬體效能方面,HomePod 大手筆採用 iPhone 6 的 A8 處理器,然而 HomePod 2 則改為最早用在 Apple Watch Series 7 的 S7 Sip 晶片,效能比 HomePod mini 的 S5 升級不少。整體來說,如果以手機效能的標準來看,兩者都是比較慢的,但是如果單純用在 HomePod 2,我認為除了開機時間要等一下之外,其他都不是問題。

作為一個長期用戶,我認為 HomePod 2 升級上最有感的地方是透過超寬頻技術的接近感應效率,它不僅效能提升,而且還比初代多了 U1 晶片,這讓我只要手機一靠近的時候,手機就會馬上有反應,然後 HomePod 2 就會播放手機裡正在播放的 Apple Music 音樂、podcast,甚至你願意的話,FaceTime 也可以。但是很快的我就發現它的支援性不限 Apple 原廠的 Apps,就算開啟 YouTube、Spotifty ,也可以快速同步,敏感程度甚至比 HomePod mini 還好。

此外,HomePod 2 還多了溫濕度感應裝置,用來感應溫濕度。這方面跟 HomePod mini 的偵測結果相似(需要升級到 HomePod OS 16.3 以後),但其實跟實際情況相比較的話,溫度跟濕度都有所落差,不過既然已經加了實體感應模組,這代表還有得補救,希望未來 Apple 公司能夠透過韌體升級的方式,讓 HomePod 2 的溫濕度偵測更為精準。

除此之外,HomePod 2 跟 HomePod mini 一樣,擁有全新的「聲音辨識」功能,一但聽到煙霧或一氧化碳警報器的聲音,就會透過用戶的 iPhone、iPad 與 Apple Watch 發送通知,甚至可以透過 iPhone 與 iPad 選擇「聆聽聲音」,了解狀況,而且這個功能會連動 HomeKit,如果家裡有安裝 HomeKit 攝影機,通知內容將包含影像。

*音質:

Home Pod 2 的喇叭雖然同樣採用釹鐵硼材質,但是高音的部分從上一代的 7 組降低到了 5 組,收音麥克風也從上一代的 6 組降低為前後左右共 4 組,讓人匪夷所思的是 WiFi 連線能力從 WiFi 5 降低為 WiFi 4(806.11n) ,低音喇叭從原本在頂級藍牙喇叭常見的高位移範圍低音喇叭,改為長衝程低音喇叭,另外,雖然藍牙升級到了 5.3,但是卻無法用手機連線配對播放。

HomePod 2 的建議售價 NT$9,300,相較2019年8月23日在台灣開賣的第一代HomePod 的NT$9,900,反而便宜了 600 元之多。然而既然花了快要兩萬元入手兩顆,那麼音質對於任何人而言,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。所以在這邊我做了非常多種情境測試比較跟說明,在這之前我快速解答的答案有四點:

1.到底音質有沒有變差?除了低音比較沒那麼沈穩之外,其他我都覺得沒差。

2.跟HomePod mini 相比?非常神奇的就像更大聲、低音更沈穩的HomePod mini。

3.網路速度有變慢嗎?我覺得沒差。

4.組對效果?兩顆喇叭的連動能力遠超第一代。

*相關說明如下:

HomePod 第一代沒有支援空間音訊,我就不浪費時間了,我實際使用 Apple TV 4K 聆聽 Apple Music,比對一下 HomePod mini ,在低音表現、音域與人聲方面,HomePod 2 明顯勝出,尤其在聆聽搖滾樂、流行音樂、古典樂,整體音感都相對細膩許多,這不代表 HomePod mini 不好,基本上 3~5 坪的小空間,我認為用 HomePod mini 就夠了。

順帶一提,如果單純只是聽音樂的話,可以透過 AirPlay 2 的方式,同時連接 HomePod、HomePod 2 跟 HomePod mini,我有嘗試把所有 HomePod 們都放在大約 8 坪左右的開放空間,因為每一顆 HomePod 本身具備距離感應功能,所以每一顆的出力都不盡相同,但卻可以巧妙地在同一個空間裡面配合,就好像默契十足的演奏團隊一般,不過除了 AirPlay 來聽音樂有這樣的爽感之外,其餘像是看電影就沒有辦法比照辦理,這點真的非常可惜。

看電影跟追劇方面,我一直以來都是使用 HomePod mini,並且搭配 eARC 取代電視的揚聲器,讓我即使在看電視新聞,也能夠啟動 HomePod mini,與 HomePod 2 相比起來,不管是追劇、看 YouTube、電視新聞,或者談話性節目等等之類的內容,HomePod 2 相較起來聲音更大聲、更立體,而且難得的是「層次分明」,分音相當明確、精準。

分音明確這件事,讓我這兩個禮拜非常有感。尤其是觀看賽事,我認為這是 HomePod 2 的強項,不僅現場觀眾的歡呼聲、加油聲,還是球員投球、接球、打擊出去的聲音,都可以很清楚呈現。

壹哥對於電影的要求非常高,我特別在不到 5 坪的空間使用 75 吋 4K 電視搭配 2.1 聲道的 Soundbar,來替代 HomePod mini,就是為了看電影跟動漫。這方面 HomePod 2 的表現來說,雖然強化了低音表現,但我仍然認為不足,音量在 50%~60% 附近是它所能呈現的音質極限,這方面我認為稍嫌可惜的是 HomePod 們無法像是 Apple Music 的空間音訊那樣,彼此無法組合在一起各自配合,否則如果多顆 HomePod 組合起來,一定很威。所以,如果想要聽到比較好的杜比全景聲效果,還是建議搭建自己喜歡的音響品牌 Soundbar,依照客廳大小、需求與預算,配置合適的 2.1 ~ 7.1 聲道,會比較有電影臨場感。

*HomePod 的產品定位:

在 2016~ 2017 年,市場上最知名的兩個產品,一個就是 Google Home,一個就是 Amazon Echo。Apple HomePod 就是 Apple 公司對於智慧家庭產品的回應:

「就像iPod重新定義聽音樂的體驗,HomePod 將重新改變人們在家庭音樂的聆聽體驗」-Phil Schiller

這是 HomePod 在 WWDC 2017 期間發表時的開場白,壹哥在第一時間記錄下來之外,印象最深刻的是 Apple 用了“Reinvent”(重塑)這個字眼,以“Reinvent home music”來說明這項產品的產品定位,在白色長桌上擺放著的 HomePod,被全球各地媒體擠得水泄不通,就連當年地表最強 VR 運算 AIO: iMac Pro 也被冷落。

圖:Apple 官網

相較於當年各式智慧音箱林立,Apple 公司對於 HomePod 提出的初步解決方案,就是:「能夠使用 Siri 的高階藍牙喇叭」,就像 iPod 一樣,HomePod 從第一代到第二代,我認為它的定位都是音樂領域的產品。然而如果打開 Apple 官網就會發現,HomePod 的分類並非像是 AirPods 一樣被獨立出來,而是被放在 TV/Home 的類別當中。

現在回過頭來觀察這整件事情的發展,就可以很清楚看到這項產品到最後走入停產,主要也是因為物聯網市場未開,導致這項產品的最大優勢幾乎可以被忽略不計,加上 HomePod 發表後,市場上相同價位、更好功能的競爭產品,可以選擇的實在太多。到最後,即便Apple 降價求售,從原本定價349美元,直接降低到299美元,仍然還是宣布停產(2017.12~2021.)。

到了 HomePod 2,它多了Thread/Matter 1 的支援,雖然 Apple Home目前看起來沒什麼太大改變,不過我認為HomePod 2 是 Apple 公司在智慧家庭領域的一個開端,畢竟它支援的 matter 1 標準,允許所有通過認證的裝置進行互動,這讓來自不同智慧家庭裝置、應用程式可以跟系統連動,很期待未來在新版的 iOS、tvOS、HomePodOS 上線之後,HomePod 2 的全新面貌。

*總結:

以一個長期使用iPhone、iPad、Apple TV 4K、Macbook 的我來說,很開心看到 HomePod 2 真的回歸,相較於第一代來說,我認為音質表現沒有顯著升級,但是也沒有降級,如果低音的部分可以在組合立體音之後,調整得更低沉一點會更好。

就應用程式體驗來說,只有 Apple Music 可以完美發揮它的所有優點。影音類別方面,我則認為 Disney+ 帶來的綜合體驗更好。玩遊戲方面,會推薦大家使用 Apple TV 搭配 Apple Arcade 裡面的遊戲,挺有沈浸感的。順帶一提,我老婆非常喜歡跟 Siri 聊天,這兩個禮拜測試下來,覺得 HomePod 2 的反應速度甚至比 HomePod 還快。

此外,它有 U1 晶片、有 S7 Sip,也有溫濕度偵測模組、接近感應裝置等配置,產品支援性跟未來性是可以被期待的。但是就像我在文章當中提及的,HomePod 2 的缺點就是不能跟其他 HomePod 配對、搭配使用,這方面令我百思不得其解,明明是對銷售有幫助的事情產品體驗有幫助的事情,但是 Apple 卻沒有開放。

最後是挑選建議,如果你是在3~5 坪的空間生活需求使用,那麼我認為 HomePod mini 就很夠用。如果光是客廳坪數就超過5~8 坪甚至以上,那麼我認為有必要升級到 HomePod 2,它帶來相對更大的音量、更廣的音域範圍、更細膩的聲音細節,因此也提供了更沈浸的空間音訊效果。但是啊~如果你對智慧家庭不感興趣,希望能有一顆音質比較好的 HomePod,偶爾呼喚 Siri 問問天氣、聊聊天,那麼我認為可以去收第一代 HomePod。

整體而言,HomePod 2 各方面都明顯比 HomePod mini 更完美,跟 HomePod 一代相比,空間音訊成果相當誘人,面向未來,想要搭建完整的 Apple 生態圈、想要擁有完整的智慧家庭體驗,那麼這將是一個不能缺少的家庭中樞。

Leave ur Comment

%d